中国经济有能力靠自身回到7%以上增长——访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最近,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均表态中国三季度整体经济状况将继续向好。10月12日至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谈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时表示,多项指标显示,近期中国经济增长稳中向好。上半年GDP增速达6.9%,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中国经济实现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没有任何问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全年可能还会有更好一点的结果。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经济并不缺乏增长潜能,关键是切实恢复中性的货币政策,降低杠杆率,减少盲目投资,恢复市场均衡,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在经过几年较低增长的调整后,中国经济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的增长率。
中国经济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增长率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怎样的预判?未来增长将可能出现哪些情景?
王小鲁:目前的经济走势有某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还有很多非周期的扰动因素起作用。未来增长趋势很难完全用周期理论解释。主要影响因素还是结构再平衡的进程。结构再平衡并非只是去产能、去库存,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来消除导致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这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有巨大影响。目前经济有短期向好的因素,但由于有关改革和调整还远没到位,我认为长期增长仍然有逐渐下行压力。尤其是如果政策过多着眼于保证短期增长率,继续保持货币宽松,会放大金融风险,打断长期增长进程。一个好现象是近几个月M2增长率已经显著降低,说明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已对此问题有了明确认识。未来继续保持这一趋势非常必要。当前不要怕短期增长下行,而要着眼长远,再加上如果能全力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在经过几年较低增长的调整后,经济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的增长率。
中国经济并不缺乏增长潜能
中国经济时报: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寻找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应该通过怎样的政策来破解经济发展问题?
王小鲁:中国经济并不缺乏增长潜能,关键是切实恢复中性的货币政策,降低杠杆率,减少盲目投资,恢复市场均衡,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把市场能做的事还给市场,维护好法治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支出结构重点在民生,做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再分配。
政府投资应降温,做对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要实事求是,合理有效,不要一味贪大贪新。其余的事,市场会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以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如何同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控制与解决“城市病”?
王小鲁:城市化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也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一个大国,超大城市的发展也有必然性。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盲目投资,过度大拆大建,过多占地,无效投资,造成资源浪费。这主要还是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带来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要改善政府行为,理顺官员的激励机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二是有些大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紧张。但这不应简单归结为城市规模过大,原因之一是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不合理及管理水平低,例如北京市过去摊大饼的规划思路留下了很大问题。有些地方交通拥堵是交通管理问题造成的。原因之二是区域布局欠佳。例如北京市过于孤立,周围没有形成城市群,增加了对北京的人口压力。京津冀一体化是个好思路,但实施中应更注重改善北京与邻近地区的道路、公共交通和政策协调,避免只偏重大建设项目。原因之三是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拥有各种优先权,人为放大了大城市的吸引力。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以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并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