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讯 11月1日,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在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表示,经过四年努力,PPP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果。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达6,778个,总投资约10.1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
但是,史耀斌指出,在PPP改革实践中,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还不到位,特别是把PPP模式简单化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的风险。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并要切实加以解决。
史耀斌表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要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按照十九大整体部署精神和要求,提高规矩意识,维护市场秩序,强化管理,严控风险,保证PPP改革事业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严守底线,狠抓规范管理。严把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边界,防止将商业项目和纯工程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进行融资,坚决剔除不规范项目。规范项目开发,不触底线、不碰红线,做真PPP项目。创新管理方式,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二是细化措施,严格风险控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防止风险不合理转移。加强财政支出责任监测,严守财政支出10%的“红线”。控制实体企业融资杠杆倍数,严防表外业务风险。加强部门监管协同联控,预防金融财政风险。
三是把住关口,系统优化管理。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市场创新。把好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关,抓好公开公平采购,防止歧视和垄断。严格合同管理,规范绩效付费。鼓励融资创新,提高项目的可融性,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用好新科技,提升透明度建设。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进信息对称管理。细化披露标准,统一披露内容,用好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
五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细化绩效考核标准,完善按效付费机制,优化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对无运营内容、无绩效考核机制、社会资本不实际承担建设运营风险的项目不得安排财政资金。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PPP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毅在此论坛上表示,财政部将组织开展项目库集中清理,对不具备条件,没有规范开展“两个论证”的项目,特别是不具备公共产品属性、资本金不到位或资本金穿透后不是自有资金、没有建立长期按效付费机制,以及过度依赖政府付费的项目,要予以剔除。
在清理项目库的同时,财政部将积极鼓励支持好的、规范运作的项目。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有“358”的奖励机制,对存量转型项目有2%的奖励机制。财政部正在研究提高奖补强度,重点落实精准扶贫任务目标,对连片贫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PPP项目给予更多的倾斜。
史耀斌还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纲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开创PPP事业新局面。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动力,确保实现十九大确定的重点发展目标。二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市场能力建设,统一顶层设计。三是规范创新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四是创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度。五是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战略。